一套理想的校服是如何产生的
从服装设计的层面上讲,校服其实属于制服的范畴,但它特殊的地方在于面对的是学生群体——这个群体的人身体正处于发育期,又是知识素养的代表,所以着装也必然区别于其他行业群体。校服设计师尤其会考虑到以下特殊性。
版型的包容性
学生群体的年龄跨度大,身型因处于发育期而变化较大也较快,故在设计上需要兼顾成长期的特点及人体工程学,考究尺寸比例关系,对版型尺寸要采取最大公约数,适合不同身高体型的学生穿着,并能承受服装穿着期内学生的发育变化,这一设计特点对校服尤为重要。如130cm以下的裤类腰头一定为全松紧设计,而150cm以上则为可调节腰头;裙子、衬裙的长度及材质都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成长因素。
面料材质
可能许多人认为“设计”与“面料”并不相关,其实不然。有许多设计是需要特定材质才能表达的;同样,有许多材质对设计也有特别的要求。一个资深的服装设计师,一定会考虑设计与材质的完美结合。对于校服,其要求又更高一些。儿童的安全、健康问题无小事,同时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也是最敏感的,多动的,所以在不同品类材料的选择上,校服一定要保证舒适性、安全性及必要的功能性。如贴合皮肤的款式一律采用含棉较高的天然材质面料为主,亲和皮肤,保证安全。下装面料尽量采用一些耐磨面料,增加合理的功能性,如采用“防水、防油、防污”三防处理面料,避免脏、油尴尬。外套类面料多采用一些防风防雨涂层,保暖透气;有的设计师也会考虑反光材料的运用,增加学生出行的安全性。运动类服装则采用耐磨的针织面料,柔软、有弹性,便于运动。此外,所有校服面料还必须充分考虑耐洗性、耐磨性及抗日晒性等指标,以保证校服日常保养的便利和品质稳定。
学校文化气质
在设计师为学校打造设计方案时,还应结合学校文化主张与学校文化气质,整体地形成校园服饰系统的解决方案。校服一定要与学校的文化、气质相谐调。好的设计师会更多地聆听、观察学校本身,从学校的文化理念、校园气质、价值主张等独有元素切入进行构思。这里举一个清华附小的例子。这所学校成立于1915年,在随清华大学南迁、迁回的过程中见证了共和国历史的变迁,冯友兰、朱自清、叶企孙、马约翰、潘光旦等著名教授都曾先后担任过校董或校长,走出了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、奥运冠军何姿等知名校友。设计师在校服设计的过程中,反复在校园中徜徉,倾听学校陈述,了解学校要求。最终为清华附小设计的校服风格优雅、内敛、洗练,意在凸显清华附小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世的使命感。附小校服的主色为紫、灰、白三色:紫、白两色取自清华大学的主要视觉识别色,其中的紫色正是清华大学校花紫荆花和紫丁香的颜色。而灰色则是因为设计师观察到清华附小主要建筑的主色均为灰色,同时灰色也更符合清华附小低调、务实的风格。焕然一新的校服赢得了家长、师生的一致肯定。
标识设计
校标是彰显学校理念和特色的图型化标志,校标一般会出现在每一件校服的重要位置上,非常醒目,故校标设计也是设计师的思考重点。要针对学校的不同文化特色,设计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学校标识,同时还要考虑标识的制作工艺,采用不同的绣花、织法来凸显学校文化内涵。目前校服较为成熟的国家,在校标的设计上也是颇下功夫的,精致、有冲击力的标识可以提亮整套服装。
款式设计
校服款式设计区别于其他市场销售的服装,每款设计最好都要有其独特性,要有设计亮点。校服设计师也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考虑服装的整体配搭效果,通过服装充分展现学生美的精神风貌。穿着整体效果好的服装,甚至能够唤醒学生对美的意识和追求。
比如,日本的很多校服都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整体效果。好校服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的,尤其是女学生,校服的款式甚至会影响其对升学学校的选择,一些独特的校服甚至引发了“仿制服”的风潮,即仿造学生制服的款式设计流行服装。
成本问题
校服一般是由家长购买的,同一所学校内学生的家庭状况区别有时会很大。因此校服在价格的设定上需要考虑到普及性,而校服设计师一般也会在成本和品质的合理把控上下很多功夫,即要追求产品的性价比,在有限的成本空间里,尽可能为中国孩子设计出更优质的校服。
在品质和安全性上,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质检体系把控,如通过与SGS等权威检测机构合作等方式。去年我国也出台了最新的国家校服标准,在产品材质、工艺等具体细节上对学生服做了更为严格的行业规范要求,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安心地穿上校服。这些质检要求和标准都是校服设计师的底限,必须要达到,在这些基础之上再去考虑成本问题。